2019年,我国营养保健食品行业经历了剧烈调整的一年,电子商务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监管新规、广告管理办法等一批重要法规实施,从各个层面对行业进行了规范;“权健事件”、“百日行动”、药店渠道改革规范等均对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产生极大影响,不少企业陷入低迷状态,行业总体增速放缓,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海外品牌借助HNC健康展等国际交流平台,不断加大中国市场的投入,借助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社群电商、直播等新模式,深耕中国市场,推动着中国营养健康产业的砥砺前行。
一、2019年我国营养保健食品总体贸易情况
虽然受世界经济持续下行、国际贸易紧张局势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营养保健食品国际贸易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进出口两旺。据医保商会统计,2019年,进出口总额达到了52.8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出口稳步发展,为18.8亿美元,同比增长12.7%;在经历了4年快速发展期,进口增速有所回落,增速为12.8%,进口额达到34.0亿美元,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达到15.2亿美元。

出口情况概述
近年来,国内整体经济增速放缓,营养健康产业增速随之趋缓,特别是去年一系列以提升行业规范为目的的政策措施的实施,给行业企业造成了不小压力,我国营养保健行业由之前的野蛮扩张时代,进入高质量增长、结构优化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主动求变,而进入国际市场是优质企业升级突破的方向之一。一些龙头企业如艾兰得、仙乐健康、百合股份等通过海外并购、设立分支机构等形式布局全球,发展成为全球知名膳食补充剂供应商,我国营养保健食品出口也一直保持稳步增长态势(见图1)。
在出口市场上,美国、中国香港、日本、缅甸和泰国是我国营养保健食品主要出口地区,出口额分别为:3.0亿美元、2.9亿美元、1.1亿美元、0.86亿美元和0.82亿美元,前五大市场集中率(CR5)为46.2%。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膳食营养补充剂市场,2018年市场规模达到460亿美元,2019年出口额为3.0亿美元,占总出口总额的15.9%,受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导致中国对美出口价格竞争优势下降,对美出口额同比下降11.7%;中国香港作为全球重要的贸易中转地,也是营养保健食品主要出口目的地,2019年出口额为2.9亿美元,同比增长71.8%。
从品类上看,主要出口产品为维生素类、鱼油软胶囊等品类,出口额分别为7100万美元和5324万美元,受美国市场拖累,同比分别下降5.9%和7.1%。出口额较大的省份仍以江苏、广东、山东、上海和浙江等传统医药大省为主,江苏艾兰得、仙乐健康和四川欣美加位列公司出口三甲。
进口情况概述
随着中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品质的需求越来越高,但受上市制度的影响,国产保健食品新产品供给滞后,不能满足市场新的需求。与此同时,国家在扩大开放合作、放宽市场准入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激发了进口潜力,其中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是促进营养保健食品进口的最主要的政策之一,在经历了多次延期后,2018年11月30日,商务部等6部委发布了《关于完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该政策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同时进一步扩大试点城市数量,给高度依赖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的营养保健行业吃了一颗定心丸。各国营养保健企业纷纷将中国作为其新的增长引擎,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力度,产品进口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据统计,进口额从2010年的6.1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34.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1%。
从市场上看,澳大利亚、美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德国是前五大进口市场,自上述国家的进口额分别为7.3亿美元、6.8亿美元、2.4亿美元、2.3亿美元和2.2亿美元,前5大市场集中率为61.9%,由此看出中国消费者的市场消费偏好还是相对集中。从成长性来看,前五大市场,德国品类因市场重视度、市场认知、竞争策略及尚未在中国形成知名品牌群等因素,自德国进口下降了19.6%,其他均呈增长态势,同比分别增长9.2%、10.2%、48.6%、29.2%。
在澳洲政府和行业组织的支持下,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一批来自澳洲的品牌在中国发展壮大。比如,澳大利亚CMA协会与我商会合作,连续多年率团参加HNC健康展,设立澳洲品牌馆,并合作开展政策法规、跨境电商对接、品牌合作等一系列的经贸交流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成效,2018年超越美国跃居我国营养保健品食品第一大进口来源国。
在品类上,维生素类、燕窝、鱼油软胶囊、补钙类、蛋白质粉、胶原蛋白和益生菌等产品位列前茅。随着即食燕窝消费的崛起,我国燕窝市场不断扩大,燕窝进口量连年上升,据海关统计,2019年共进口3.2亿美元,同比增长43.8%。